
枯枝上的残雪,渐渐都消化了;那风雪凛冽的余威,似乎敌不住微和的春气。
园里一树山桃花,他含着十分生意,密密的开了满枝。
不但这里,桃花好看,到处园里,都是这般。
刮了两日风,又下了几阵雪。
山桃虽是开着,却冻坏了夹竹桃的叶,地上的嫩红芽,更僵了发不出。
这是一篇冬尽春来的风景画。它的文字虽少,篇幅虽短,却有一个首尾照应、“一波三折”的圆满结构。作者开始写残冬抵不住春意,春色满园关不住,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桃花浪漫地开着;后写春寒袭来,有风有雪,夹竹桃的叶子冻了,地上的嫩红芽僵着发不出;结尾处写虽有严寒与挫折,但春天终归是谁也挡不住的,因为路旁的细柳条一齐换了颜色。这一结构方式令人想到书法中的“之”字,看似散淡,实则紧凑有致。
沈尹默是著名书法家,他对王羲之书法《兰亭集序》中多个“之”字各不相同的写法一定了然于心,对书法之道更是颇多心会,他浑然一体的文章章法定是得益于此。
文章发表于1918年,正值五四运动前夕,因此,这篇题名《生机》的文章也就有了深意:它以自然写社会人生,写革命力量虽还薄弱,但反动势力已成强弩之末。如文末说:“人人说天气这般冷,草木的生机恐怕都被挫折;谁知道那路旁的细柳条,他们暗地里却一齐换了颜色!”显然,这句话里是有寓意的。